[專欄] 偷走照顧三峽數代人身體安康的醫療記憶

轉載自 [醫療史 劉清港醫師特展、聚雲齒科、救生牙醫、愛鄰醫院]

—偷走照顧三峽數代人身體安康的醫療記憶 三峽 Sanxia / 新北市 New Taipei

by ​地方賊 The thief of places

賊賊很榮幸受李梅樹紀念館的邀請寫這篇文章,並推薦大家這場由國立臺北大學和李梅樹紀念文物館,合辦的展覽「懸壺濟世 福造桑梓-劉清港醫師特展」。賊賊已經搶先看過這場小而美的展覽,當中展出了不少劉清港醫師遺留的物件,並分為生平事蹟、公醫制度與學醫歷程,及政治社會參與等三面向,來述說劉清港醫生的一生。展品主要以總督府給予劉清港醫師醫療上的文件為主,這些文件也能窺探日本公醫制度對地方的重要性,還滿歡迎大家去看看的。

賊在這篇文章,除了介紹劉清港醫師之外,也額外造訪了三峽老街上三間舊診所,包括已成為庶民美術館的「聚雲齒科」、傳至第三代的「救生牙醫診所」,以及改建為廟及青草職能學苑的「愛鄰醫院」。透過在地三峽醫療史的書寫,也讓這篇文章能符合「地方」賊的風格。

當然,提到三峽的知名人物,大家一定首推「李梅樹」,畢竟他是三峽知名畫家,而今天要提的劉清港是李梅樹的哥哥,兩人關係非常好。兩人會不同姓,是因兩兄弟的爸爸是招贅至劉家,身為長子的劉清港便從母姓,而李梅樹從父姓。兩人年齡差距十幾歲,劉清港對李梅樹寄望很重,原本希望他能擔任公職。隨著李梅樹作品連續入選第一、二屆台灣美術展覽會,劉清港了解李梅樹對繪畫的努力與堅持,便在家族中獨排眾議,承諾資助他赴日留學繪畫的經費,並幫他照顧妻小。

也因劉清港熱衷於地方事務,即使李梅樹專注於繪畫,卻仍熱衷於地方自治,甚至促使他走上從政之路。劉清港更是李梅樹在日求學的心靈寄託,當劉清港病危消息傳到日本時,李梅樹立即飛奔回家,就是要看哥哥最後一面。對他來說,「父親時我不會煩惱,但是大哥死時,我差一點亦得要死」。由此可見,兩人的感情深厚難分。

李梅樹紀念館於民國七十九年(1990年)成立時,原名為「劉清港醫師李梅樹教授昆仲紀念館」,後來於民國八十二年(1993年)成立了「李梅樹教授紀念文物館」,專門展示文物與古董。民國八十四年(1995年)遷入現址,更名為「李梅樹紀念館」。

因此,要了解三峽發展,不可不知李梅樹;要熟讀李梅樹的一生,不得不忘劉清港,這次剛好有展覽可以認識劉清港醫師,何不趁逛三峽老街時去看看呢?下面介紹劉清港醫師的故事,所使用的照片,都是來自於劉清港醫師特展,當然現場展品更為豐富,論述也很有條理,歡迎大家前往。而上面這張「劉清港紀念畫像(李梅樹 1930【劉清港醫師紀念畫像】 CC BY-SA 4.0)」,被認為是李梅樹訪臺奔喪時,為了紀念其深愛的大哥所繪,真的頗羨慕兩人的兄弟之情。

在看展覽之前,可以先透過賊賊的文章,稍微偷走劉清港醫師的故事,以及三峽的醫療史:

明治十八年(1885年) 劉清港醫生出生於當時的淡水縣海山堡三角湧街(即今三峽)。 劉清港的爸爸李金印是入贅劉家的,所以劉清港從母姓。李金印平時在新莊、艋舺、大稻埕幾個當時的貿易熱點,從事米糧和日常用品買賣。此外,他也經營土礱間,並運用所賺的錢購買土地,成為三峽的大地主。後來,日本殖民政府來臺,推行教育制度,劉清港於明治三十三年(1900年),六歲之時,進入三角湧公學校就讀。

明治三十八年(1905年),劉清港成功考進臺灣總督府醫學院(也就是現在的臺大醫學院),當時他專攻診斷學、內科學,而且他上課筆記都是以毛筆書寫,極為認真(展區中也展示了他的上課筆記)。明治四十三年(1910年),劉清港於醫學院畢業後,先至總督府基隆醫院任職,後轉任三井合名會社臺灣出張所大豹派出員附屬醫院。右邊這張是他於明治四十四年(1911年)獲得的月給金狀,不過隔年劉清港就離職了。

劉清港於明治四十四年獲得了總督府頒發的醫業免許證,也就是醫師執照。離職後,他便在故鄉三角湧三十二番地開設了三峽第一間西醫院(保和醫院)。保和醫院早已不存在,建築也未保留,所以只能想像老街附近曾有一間劉清港開的醫院,不過還留存左邊這張「開業證明」。因為當時的臺灣傳染病盛行,劉清港於大正七年(1918年)赴東京進修,參與了大日本私立衛生會的講習,展間也可看到當時的「講習證書」。

先來小小介紹日治時期特有的「公醫制度」。清代、日治初期並沒有完整的醫療體系,除了西方醫療院(多為傳教士所開)之外,診斷、治療疾病的多為漢醫、有藥籤的寺廟、或是招搖撞騙的藥棍。直到日本殖民政府來臺後,為了保護來臺日本人的健康,開始重視臺灣當地的環境衛生,建立了醫療衛生體系。明治二十九年(1896年)總督府頒訂《臺灣公醫規則》,明列了公醫的任務。

這些任務包山包海,不只醫療,更重要的是結合警察系統,改善臺灣環境衛生。一開始臺灣缺乏西式醫療人才,所以先招募日本公醫來臺應急。按公醫規則,他們是有被分配區域的,掌管責任區域內的衛生醫療與醫務相關事項。明治四十一年(1908年)開始,逐漸有從臺灣總督府醫學院畢業的醫學生擔任公醫。大正九年(1920年),劉清港接替搬至大嵙崁的日籍公醫窪田恕,成為三峽地區第一為台籍公醫(上圖的文件)。

對了, 大正七年(1918年),鶯歌車站發生了列車溜逸事故,造成十三人死亡的慘劇,而於三峽開設保和醫院的劉清港,因協助救援傷患,獲得當時桃園廳頒發獎狀(右圖)。劉清港同時接受臺灣總督府任命,擔任三峽小學校、三峽公學校、尖山公學校、樹林公學校、柑園公學校,以及成福公學校的校醫,上面照片為醫事務囑託證明。

除了專心於醫療事務外,劉清港也很熱心於地方公益,他也於大正十年(1921年)被任命為海山郡三峽庄協議會員。此外,劉清港也很熱愛音樂,曾經購入手搖式唱機和收音機。他也與李梅樹共同參與了目前創設已110年的「三峽清樂社」,這是一個以北管為主的傳統樂團,劉清港還擔任團長的角色,可說是允文允武。昭和五年(1930年),劉清港因病逝世,得年四十五歲。

其實賊滿惋惜保和醫院的不復存在,現在只能夠透過一些物件來述說劉清港醫師動人的故事。不過沒關係,三峽還有三間老診所仍留存,有間還繼續營業,另兩間則延續了老屋原有的生命,那就繼續和賊偷故事吧!

認識完劉清港醫生後,讓我們走到三峽老街,造訪另外三間診所,也許能更完整三峽的醫療史喔!從老街上端詳老街一百一十號的藍木門,雖與老街典雅的氣息相隔,卻又融入其間。門旁的兩扇圓形玻璃窗,反照著老街紅磚老屋的景象,讓人更加好奇這間店與老街其他的商家有什麼不同,賊只能說,這真的是老街上的一處秘境啊!

原來這是一間「庶民美術館」,一進去賊就驚豔於當天展出的畫作中,我所感受到的環境與生命間的張力。其中,飽滿、豐富的色彩,更讓人悠遊在無垠的想像之中。

這間美術館的經營者是吳冠德,他主要以水彩和油畫為媒材,寫實地畫出台灣自然山林的樣貌,主要呈現他本人對於大自然的豐沛想像和感受。

奇怪,這篇不是醫療史嗎?賊怎麽突然介紹起畫作了呢?其實這間美術館與過去三峽的一間「聚雲齒科」有關,這間齒科原本是在老街九十二號。作為第二代的吳冠德父母,在診所結束營業後,改裝成「聚雲藝術坊」,展出診所之前古老的用具,以及吳冠德學生時期的畫作。然而,九十二號這間老屋,仍不敵臺灣老屋保存的一大困境,也就是被分家產的親戚們賣掉。

家產賣掉後,老街九十六號的屋主覺得藝術坊關掉很可惜,就把屋子租給他們,並改名為「庶民美術館」。五年租約到期後,吳冠德改租現在美術館所在的一百一十號,結合當代藝術與老屋氛圍,讓人有徘徊於古今之感。美術館後方有做小庭院,極為寧靜,坐在那曬曬太陽也不錯。信步走上二樓,是一間咖啡廳,空間寬敞,右邊的泥土牆,能讓人了解這棟建築的結構,屋內還可以看到不少TR磚。

整座庶民美術館的空間結構,有兩進,還有一座綠意盎然的天井。兩進都擺放著吳冠德的作品,但中間穿插一個小空間,吳冠德稱它為「時空迴廊」。雖然美術館早已搬離原聚雲齒科所在的九十二號,但在時空迴廊中,還是展示著日治時代的牙醫器具、齒模、藥品等(可以打開櫃子聞聞看那些藥品,還殘留著牙醫診所,大家熟悉的氣味),藉由保存這些診所用具,維繫了家族的過往記憶。

藥品櫃旁則擺放著吳冠德大伯,吳耀宗的畫架和畫具,他可是李梅樹的弟子,可是在白色恐怖時期,與好友陳映真組成讀書會被捕。他在景美看守所關了七年,出獄後為不少鄉土作家繪製封面插圖。吳冠德小時候,便受大伯影響,走上繪畫之路,現在在美術館擺放大伯的畫具,有傳承的意味。

繞到後面的仁愛街,沒有前面老街那麼紛雜,還有不少紅磚老屋可看。再繼續往前走會看到一棟造型十分醒目的三層樓建築,三樓的頂樓加蓋硬是比下兩樓圖書不少。門額上寫著「救生」兩字,這其實是三峽的百年老診所「救生牙醫診所」,目前經營至第三代。

第一代是陳文贊醫師,是全科醫生他曾任臺北馬偕醫院代理院長,後來回家鄉三峽服務鄉親,據說診所回來內有當時他騎馬出診和斷髮紀念照。第二代則是陳中州醫師,專治眼科及內科,也是留日,他將當時臺灣總督府行政長官官邸改建時,拆除的門寬、窗戶等建材,都用在救生診所的改建上。據說診所內還有兩處迴廊鋪設著手工釉料地磚,非常珍貴。第三代是婦產科醫師,第四代為精神科醫師,只是在舊址開業的是牙醫。

最後一家診所,大家先別懷疑賊要業配豆漿店,這間位於中山路十三巷的「禾乃川國產豆製所」前身可是「愛鄰醫院」,而這間醫院與三峽的在地產業很有關係。三鶯地區也是產煤盛地,這些採煤的礦工要面臨礦坑內隨時可能爆發的危險,若受了傷,幾乎都要到山下的「愛鄰醫院」治療。

愛鄰醫院已有七十年歷史了,醫師陳重明原本在臺大醫院看診,後來回到家鄉三峽興隆宮左側開設診所。重明醫生是第二代,其父陳金木先生日治時期在三峽三井合名株式會社擔任會計,並向公司購買此地建屋。愛鄰醫院曾經以新式、優良的設備,為日本湯恩博將軍(跟賊賊一樣是恩柏耶!)開盲腸成功而聲名大噪。陳醫師除了固定在三峽看診外,也在大溪和鶯歌開設診所。

民國八十五年(1996年)愛鄰醫院結束營業後,第一進被興隆宮購買,在擴建後的興隆供內部右側,還可以看到當時醫院所使用的西式拱廊及圓柱。第二進病房則於民國九十一年(2002年)開設愛鄰安養院,後安養院遷至鶯歌。目前則由在地團體「甘樂文創」修復完成,成為一間培育在地弱勢青少年的生命學校「青草職能學苑」,結合社會工作與文化事務,成為中輟生的職能培育實驗店舖。

舊醫院的空間內會有「學員多功能實驗教室」,邀請工藝職人來教導弱勢學生們技術;「公益店舖、青年旅社」,這些收入期盼能讓整個空間營運能自給自足。現在的店舖「三峽禾乃川豆製所」,算是三峽地區知名的豆漿店吧,不過應該很少人瞭解這間店的故事。延續老醫院助人的信念,甘樂文創透過活化老空間,重新讓醫院在新時代找到存在的價值。

本文由 地方賊 The thief of places 獨立撰寫

轉貼自 [醫療 #劉清港醫師特展、聚雲齒科、救生牙醫、愛鄰醫院] 偷走照顧三峽數代人身體安康的醫療記憶 #三峽 Sanxia / #新北市 New Taipei

參考文獻:

台北都會〉老診所串三代情》「救生」牙醫 守護三峽人

老厝、畫作、咖啡香 三峽老街的庶民藝術空間

時空旅人

70 年老醫院微整回春!「三峽禾乃川豆製所」化身觀光工廠創造弱勢與建築新生

青草職能學苑籌建計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