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講座]追憶故園—何德來的《五十五首歌》與李澤藩的《孔廟》

講座資訊

  • 日 期:107/11/17(六)
  • 講 座:【李澤藩的《潛園》與 何德來的《五十五首歌》】
  • 講 者:王淑津(台灣美術史研究者)

演講內容簡介

  家園與追憶是臺灣美術史上重要一組創作主題。兩者時而重疊,彼此牽引,甚且聯繫起二十世紀上、半葉,戰前與戰後,不同時空背景,相異族群文化的台灣美術家們的共同心靈。這次演講簡介台灣近代美術史上兩件與家園追憶有關的作品,何德來的《五十五首歌》與李澤藩的《孔廟》這兩幅作品不僅是畫家們畢生代表作之一,亦是臺灣近代美術史的重要名品。

  1950至 1960年代,是出身苗栗淡文湖的旅日畫家何德來(1904-1986)創作力最充沛的一段時期。彷彿急欲尋求生命安頓的力量,他探索了多種不同的藝術形式。其中,最具爆發力的作品是引和歌入畫,進行文字、圖像融匯實驗的油畫《五十五首歌》(1964)。五十五首和歌是畫家的自傳,錯落交織滿布畫面,隱襯在每個文字底下的淡墨疊影,創造出空間的立體深度,墨色濃淡錯落有致,文字與圖像間的平衡感張力十足。密佈盈滿的文字構成夜空,既是背景也是前景,如泣如訴的長篇「歌傳」彷彿夜幕上綴滿的喃喃夢囈。畫面底端的濃墨,不只是隱現的丘巒,也以「泣」、「夢」二字標示出畫面主題。畫布上方留白的小小圓月是安頓力量的象征,雖然遙遠到幾不可及,卻在天邊昭示著一點未滅的希望。這幅「歌傳」性質的巨作以創新技法與深沉意涵,標誌著何德來一生藝術創作的巔峰,也是漂泊離散的臺灣人追憶身世的圖像表徵。

  出身新竹的畫家李澤藩(1907-1989),1978年自病中逐漸康復之後,進行包括新竹孔廟、南門廢墟、迎曦門(東門城)以及潛園等系列古典市容的描繪。1986年《孔子廟》地標性的孔廟與東門城建築,以十八尖山為屏障,中景的五指山與遙遠的中央山脈映襯藍空。畫家理想的新竹人文地景,是由自然、建築及道路等實體要素,再加上人群聚合的多元要素所組成的動態風景。橫長的形制,再加上全景式的平行視點,予人一種地理圖誌店感覺。畫面刻意拉寬上下天地的比例,甚至縮小人物比例來突顯建築物的宏偉與街道空間的寬闊,呈現恢弘的氣勢。畫中人物比例過度縮小,近乎失真的作法,其實是他用童年時期的空間感,去重建這個建築空間。在孩童的眼中,道路、建築、樹木是如此開闊、寬大、高聳,點景人物彷彿童年畫家進入巨人國一般,締造了如紀念碑式的效果。這片位於自宅附近不到十分鐘路程的區塊,其實就是畫家童年的生活區域,就讀的小學(孔廟內的新竹第一公學校),父親開設在城隍廟的雜貨店,都在這裡。童年時代真實經驗的城市空間,如真似幻的細膩,深深地嵌刻入畫,對於畫家而言,這是新竹城最具有人文氣息,最值得懷念的年代。

  • 講座時間:14:00~17:00(13:30開放入座)
  • 講座地點:李梅樹紀念館(新北市三峽區中華路43巷10號)
  • 報名方式:請於此報名表單填寫資料,當天報到即可免費入館參與
  • 備註 1:若未事先報名,當天現場須購票(享優惠票50元),方可參與
  • 備註 2:若未事先報名,但為三峽、鶯歌、樹林地區居民,或地區內各級學校學生(含臺北大學),請出示身份證或學生證,即可享20元優惠參與


  • 指導單位:文化部
  • 主辦單位:新北市政府
  • 承辦單位:新北市政府文化局
  • 執行單位:財團法人李梅樹文教基金會(李梅樹紀念館)
  • 協辦單位:台灣近代美術研究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