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灣當代藝術於 1990 年代的興起,與解嚴後的本土意識覺醒有著緊密的關係,因此如何體現「台灣主體性」,成為定位台灣當代藝術的一個主要座標。然而,受主流政治論述的影響,在藝術的領域中,「主體性」的辯證時常囿於國族主義與認同政治的範疇中,台灣當代藝術政治性的可能樣貌也因此受限。
在此背景下,陳界仁(1960~)的創作為台灣當代藝術開展了一條「後國族」的路線,在他的作品中所形塑與關切的主體超越了國族認同的命題,經由回溯台灣被壓迫與宰制的歷史,批判當代國家機器與新自由主義的共謀,他的作品從世界史的視野觀看台灣,其想像的主體,是在權力結構中被邊緣化、被隱匿、被噤聲的諸眾。然而,陳界仁的創作不僅僅是生產一件想像主體性的作品,更值得關注的是,他的作品突破並轉化藝術 「再現」的使命,其創作方法本身就是一種抵抗性行動主義的實踐。
本次的講座,將從陳界仁 1980 年代解嚴前的創作與活動,探究 21 世紀後,其作品中藝術行動主義的根源與要素,然後聚焦於其第一件錄像裝置作品《凌遲考:一張歷史照片的迴音》(2002),來分析他的作品中所提示的後國族主體想像與政治實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