劉耿一(1938-)為前輩畫家劉啓祥(1910-1998)的長子,青年時代受到父親的藝術啟蒙而踏入畫壇,並於早年的臺陽展、省展嶄露頭角。往後,他透過嚴格的自我要求及對社會的觀察與感思,逐漸蛻變為深具自省意識的社會性畫家。其繪畫風格可以區分為幾個發展階段,除了早期的摸索與奠基期外(六○至七○年代),八○、九○年代乃至於旅居紐西蘭超過十五年的時間(1997-2014)內,皆有不同的突破。
身為第二代畫家,劉耿一對前輩畫家的繪畫風格,既不採取全盤接受的態度,也不急於否定,而是試圖轉化並使其適應於所處之時代背景,這一點從其個人特色鮮明的風景畫最能看出。除了承繼傳統題材外,八○年代的「群像畫」直接呼應彼時臺灣民主運動的激情與動盪,更讓他在相對保守的同輩畫家中顯得特殊而醒目。
經過畫廊產業蒸蒸日上的九○年代,劉耿一卻選擇在資源最為充沛之時離開家園,偕同妻子曾雅雲(1948-)至南半球紐西蘭偏鄉中隱居。這一決定為他的繪畫形式與主題帶來了意想不到的躍進。「多聯畫」的誕生與豐富的自畫像,皆記錄了這趟旅程辛苦採收的成果。本次演講將從劉耿一不同時期的代表作出發,回顧其畫業生涯中數個呼應時代的關鍵時刻,呈現一位掙扎於自我理想與社會現實間的畫家形象。